一篇作文,和一些题外的话
前不久的九省新高考适应性联考结束后,我做了一些他们的题,其中作文使用的是安徽、贵州卷的题目,令我感触颇深。现将题目、作文和一些感想一并呈现在此。
题目
T23 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、民间技艺、艺术形式、民俗活动、节庆礼仪等,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,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,是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学校校刊准备开设“文化遗产”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,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。
- 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。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,应注重其人文内涵:不必面面俱到,力求重点突出。
- 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、现状,在此基础上,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。
- 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,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。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作文
流淌千年的,不只是大运河
时光流转悠悠,历史长河淌淌。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灿若霜夜之晨星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生辉。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,我将挑选与岁月共同流淌的大运河,来讲述她的前世今生。
大运河,或称京杭大运河,是隋炀帝时期寄语前人河道规划开凿的一条人工渠。其规模之大,以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四段河道,蜿蜒穿过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六个省级行政单位,贯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流域,一举夺下“世界最长人工河道”的记录并保持至今。同为短命王朝,秦于骊山的宫殿亡于出任的火炬,令后人只得于诗文中一窥它的面貌,而大运河则颇为完好地保存至今,与悠悠岁月一起流淌,是实实在在的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。
大运河的实际作用也与她的河水一样,历经千载从未断绝。虽说隋炀帝在运河建成后的第一件事是乘船游赏苏杭,但大运河在古代的真正价值则在于漕运。有了大运河,苏杭的地方风物与特产得以顺流北上,北方的粮与财物也可以乘船南下,更不必提依此衍生出的商业、航运业、造船业等多元化经济。光阴流转,大运河又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作用。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路径,大运河在大大减少工程量的同时,为华北地区送来长江水。难怪前人诗云:“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”
与此同时,运河两岸的人们也未曾让文化遗产的光芒蒙上灰尘,二十让大运河在新时代散发新的美丽。在运河蜿蜒而过的小城沧州,古老的大运河正以新的光芒照耀着这座“狮城”。顺着运河南行,留存至今的清风楼俯视着运河,南川楼重建遗址与日军铁路给水所遗址相映成趣,战火与废墟化作公园的花草与欢笑。运河两岸,从红砖工厂到实木码头,从“社会主义总路线”的标语到中国新时代的展牌,从白日河畔甬路的静谧到夜晚楼阁园桥的璀璨,文化遗产大运河不止在讲述过去,也在书写未来。
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从来不是拘泥于过去,二十让人们更好的前行。她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底气,也是一个个中华儿女内心的依靠。正如流淌千年的大运河,或许一个河边长大的孩子,在听到这个名字时。会想起他遥远的家乡吧。
题外的话
本来照着题给的“方向一”写的,结果写了一半发现不太像议论文了,后面往回拐了拐,拐成了个四不像 (> <)
虽然但是,从我提笔开始决定写大运河的那一刻起,我就预料到也许会发展成这样。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写了下去,不再去想文体一类的东西了。毕竟难得一次写自己家乡的内容,也请允许我任性一次吧。
从我记事起就从大人讲话等地方听来“河沿”一地。那会当然不知道它的所指。再后河两岸修了不宽的“景观带”,成了我一年四季的去处。我家住在市中心,和姥姥、姥爷长大,尤其是在寒暑假,几乎每天都要去那转一圈。很近,几乎就在小区门口。三座桥四条占到,来去一千多米,玩不腻。
之后我上了初中不常回家了,赶上那两年新公园(文中提到的)开工建设,我每次放假的流程就多了一句话:“赶顶百狮园建好了咱带你去转转。” 这一句话就是三年,直到高一那年那片才大致建成。其间也窥见过工地施工状况,看不出个所以然。
在高二结束的高考假,我突发奇想,在一个清早顺着河边走了三个小时一万多步,把原来不曾去过的地方走了个遍,才发现“河沿”的变化居然这么大,大得我有些陌生了。日军给水所公园尤甚,它的设计之精致甚至让我难以相信是沧州的建筑,真有种“到乡翻似烂柯人”的感觉了。
当时惊喜之情盖过了一切,可现在回头想想,我外出来衡的这六年,无疑使我对家乡更陌生了。说来可笑,我一个十八岁的沧州人连沧州的路还认不全(笑)。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我一位数学老师和我讲过的一段话:“你很难捡到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,也很难突然遇到一个灭顶的天灾。你有得到的东西,就有失去的东西。你得到的东西越重要,你失去的东西就越重要。”
于是我突然键开始理解《回乡偶书》和那篇张执浩的散文《近乡情更怯》了。虽然我还没有到“鬓毛衰”的地步,但这巨变无疑切实发生在我的身边,发生在我离家的六年里。也许诗文就是这样,初读时并不理解它深刻的含义,只有在你遇到人生的某个关节时,它才会突然跳出来,让你顿悟它的内涵。
好在沧州的变化不只是伤感的,家乡的发展当然也使人欢欣。所以我写这篇作文时带着饱满的情感。纵使我的文笔不足以支持这种情感,但写作文和这段话的时候我确实数次热泪盈眶了。文中提到的各种知识来着我从小学到现在的所有的阶段,而提到的各种地点建筑,无一不是我用双脚丈量过的。其他人也许没什么感触,我把它给一些同校的沧州人读了,得到一些共鸣,令我欣慰。
有时放假回家会被提问“在学校是否会想家”,我一时无法回答,因为我很少表现出能归于“想家”的样子。但现在来想,我是一直在想家的,只是它并不会时常表现。它不是一个人内心的主体情绪,它会在你平日或快乐或悲伤的生活情绪下面隐藏着,等待着一个契机,让你突然意识到:“哦,原来我是如此的想家啊。”
但这样的日子远没有结束,大概我会在另一个城市度过我人生的绝大部分,直到把冰冷的身躯放在木板之间时,才会长久地留在沧州吧。对于一个“梦里不知身是客,直把他乡作故乡”的时代,如果真能如此魂归故里,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。